
都城明明一个就够了,为何大多古代王朝还实行“多京制”?
多都、多京,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实际上,主都始终就一个,其他的均为陪都,并非轮流“坐庄”。西周是一主一陪,就不用多说了,唐朝更是如此。虽曾称几都、几京,但实质上是一主多陪,国都始终是长安,太原、洛阳、凤翔、成都皆为陪都。否则,那么多皇帝就不会葬在长安了,包括武则天亦是如此。也就不会有唐末最后三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一说了。陪都洛阳人要尊重历史,不要因自卑而自淫,令世人耻笑。
1、古代的多京制,很多其实只有一个真正首都,其他的京城,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
譬如新朝王莽当政时期,除了长安外,还设立了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座都城,同时更名长安东西市令、五都***为“五均司市师”,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主要职责是平抑物价,管盐铁,开赊贷。
今天来看,王莽的思想非常超前,他设立的六座都城,其实=1+n的模式,其他的五座都城,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是不同区域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一线大城市!
唐朝前期的长安、洛阳两京制继承自隋朝——隋朝的两京制又继承于北周——北周的两京制度——又继承自北周、北齐的两个北朝国家的都城;
北周北齐作为独立***,都城大力营建,花费无数人力、物力,所以到唐朝一以贯之的继承。长安洛阳在唐前期都很发达;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衰落,又开始把其他州升级成府,成为五京制度,唐朝都城数量由两京一下子升格为了五京。
唐朝的五京为长安、洛阳、并州(太原)、凤翔、蜀郡(成都)。
(中晚唐五京制度)
谢谢邀请回答。
“多京制”一方面在中心都城外建都城作为“陪都”,便于统治,一方面“狡兔三窟”作为避难所。
从西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建都丰镐,而商朝遗老贵族不安份,多次叛乱。周公很头疼,周都在关中,而殷商旧都在中原。大多数商朝旧部都在亳(今河南商丘),相隔千里,难以驾御。于是周武在中心位置成周又建都城,把商朝遗族迁到此派重兵看管。这样分而治之,解除大患。
后来各王朝更迭,也纷纷仿效西周,除定都外另建陪都。随后衍生出2+N制,3京、4京、5京、6京都有。有的帝王除定都外,恋旧巢在出生地另建都城,便于祭祀老祖。如秦始皇大统以后建都咸阳,而他祖辈圣都在雍、西陲,因而建陪都在雍。
有的与开国皇帝有关。如满清入关灭明后,定都北平,他们的老巢在盛京,因而盛京为陪都,一为祭祀祖先,二为留后路,关内站不住脚再回关外去。建行都承德为避暑用。
二为避难。如唐朝京都长安,玄宗因安史之乱,先后将河中、太原作中都、北都,形成三京制。后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东京洛阳、西京凤翔、南京蜀郡、北京太原五京制。
五代十国后唐、后汉、后晋都实行4京制。北宋时期也实行过4京制。一般以3京5京最为多见。最多的是6京制,发五在王莽篡汉建大新时,以长安为中心,分别建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京,成为商业中心,这个比较特殊。王莽瞎作,比较短命。
古代帝王实行多京制,大多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少数作他用,祭祀只是祭祖时用,而避难则战乱时用。稳定统治时起着政治经济文化附助中心的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首都,我相信这应该是很多人知道的一个常识。比如说咱们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俄罗斯的的首都是莫斯科。但是也不乏有一些国家会有几个首都的情况出现,比如说沙特***就有整整四个首都。但是现在大部分的国家,也都只是实行一个首都的情况,可是在我国的历史上,一朝一首都的情况其实是很少出现的,一般都是实行的“多京制”。
历史上长见的多京制
因为这个“多京制”,在古代历史上是非常多见的。从历史记载来看的话,大概在西周那个时候算起基本上后面每一个王朝都是实行的多个都城这么一个制度。其中北宋的都城一共就有四座都城,其实北宋的四个都城还是不算多的,在后面金朝的时候,就达到过六座都城,如下图:
为什么要设立这么多的都城?
虽然说古代实行的是一种“多京制”的制度,其实在这些都城之中是有一个中心都城的,然后剩下的就是中心都城的“陪都”。把某一个地点定为中心都城,然后其余的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都是它的“陪都”,那么就把这种制度就称之为“多京制”。其实增加多个都城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可以更好的管理国家,让国家有更好的发展。就拿最开始的周王室来说,他是来自于西部区域,虽然说向东进军讨伐成功的占领了长安城,但是他再往东边走的话,其实对于地区威慑力是不够的。所以他决定在洛阳建立自己的另一个都城,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让自己的势力在周边形成一个网络,以此来更好的树立自己的威严。其次,这些陪都其实跟当时的中心都城的身份是差不了多少的。这些都城的存在可以帮助当时的大朝去更好的稳定经济、更好的稳定文化的发展。
以都城为中心来向外发展经济、文化、军事等等各个方面, 多个都城可以让国家达到一个平衡发展的状态。所以综合上述来看的话,古代“多京制”其实是有它的目的跟含义在里面的!
我是史忆小史官,欢迎留言评论。
多京制有两个大好处,一便于统治***平衡南北东西差异,二是经济状况好更多满足钱袋子。
在历史上“多京制”渊源流长,京的概念来源于北周宣帝,改洛阳为东京之后,而在此之前,西周特创了“一国二都并行制”,以镐京和洛邑两都并列为西周的国家政治中心,并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天子带领百官移动办公。
随后的隋朝和唐朝,均有“一国二都并行制”,公元604年,隋炀帝营建东京为东都,同时实行,汉长安城和东都洛阳双都制。唐朝继承隋,以长安和洛阳为国家并行的政治中心,唐武则天和唐玄宗在洛阳办公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一。
一国二都制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西周领土辽阔,东西万里,周天子无法管辖那么大的范围,分封诸王,实行二都制便于牵制诸侯。
隋朝隋炀帝野心巨大,修大运河建东都洛阳目的是为征服高句丽做准备,同时南方富庶,便于衡量南北贫富差异,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目的。
古都长安
唐朝以长安为首都,长安自古兵家要塞,地理位置特殊,但缺粮严重,而经过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洛阳,水利便利,运粮便捷,源源不断为长安输送粮食,稳定国运,都是强烈的现实要求。
陪都制的主要原因来源于战乱时局,尤其是五代时期,战争不断,首都频繁更替,而中国的政治中心东移,作为天子,又喜欢开创属于自己的首都,之前用过的地方,就成了一座陪都。
公元907年,朱温建后梁,以开封为东都,以洛阳为陪都,这一风格延续到了宋。
宋朝以开封为东京,以洛阳为西京,想迁都长安,失败告终,这也导致后来的整个大宋,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明显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