祟祯没钱为什么不抄那些王爷的家?
明朝末年,国家财政枯竭,使得国家空有百万军队,却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那么国家财政枯竭崇祯为何不对宗室王爷动手呢?
崇祯十分在乎自己的名节,不会允许自己子啊历史上留下污点的。
这一点其实我们从明朝灭亡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致死都不没有投降,做到了真正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事实上,崇祯皇帝完全由机会南下的,甚至当时的朝廷都已经在商量南下,然而崇祯不愿背负历史的骂名,最终拒绝了这一决定,选择与国共存亡,实为刚烈至极。
崇祯没有名分对宗室王爷出手,不占道义。
首先就是崇祯皇帝没有对宗室动手的名分,道义。如果贸然动手的话将会引起天下各宗室的反弹,尤其是在当时皇帝难以掌控军队的情况下,(历史上,历朝历代***取的削藩政策,都是基于中央对军队由足够掌控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中国策略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这样的方法行不通,那就可以退一步让宗室,官僚捐款。事实上,崇祯确实是做过这样一件事,但是受到的效果极为微小,对于需要庞大供养的军队来说,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所以没有办法的崇祯只能任由时局败坏下去。
在权术上,崇祯比天启皇帝差远了,天启起码知道要通过魏忠贤来收权,去压制“笔杆子”,尽管被说为木匠皇帝,可是在天启朝的魏忠贤确实是做了很多家大事,起码的一点就是***的搜刮士族阶级的财富,保障了辽东军饷充足。
而崇祯又想做出成绩,又不想背负骂名,最后留下这样一个结果。
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勤政,节俭想励精图治,创造一代盛世,结果江山仍败在了他的手上,也许跟他的多疑,少才以及骨子里的软弱有莫大的关系。
崇祯后期,因为连年战争,不断的自然灾害已经让国库非常空虚,不得已加重农民税收,导致***。那么,为什么不抄官员王爷的家呢?因为崇祯依靠的就是他们,而且崇祯软弱,没有担当,那些王爷和文官抱成团,欺下瞒上,崇祯也拿他们没办法。而当李自成拿下北京的时候,这些人都是争先恐后地献财献物……说到底,还是崇祯能力不够,威望不足。
皇帝权利无限,风光无限,但要有足够的能力来掌控,否则,对自己和天下百姓,便是一种灾难!
崇祯帝时期,明朝面临的局面大致如下:
首先是北方大旱。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旱情尤为严重,连续近5年的大旱导致严重饥荒,老百姓流离失所,把树叶树皮都吃光了,最后只能吃观音土了,农民起义因此爆发。
其次是严重的土地兼并。全国范围内,皇帝和藩王早已从朱棣之后的仁宗宣宗开始,带头抢占土地。万历时期的皇庄田共占地76000顷(占全国耕地的1.1%),藩王庄田仅河南一省即占地77000顷(占河南省耕地的10%)。其他宗室的世袭将军之类的还有不少,加上其他权贵地主,这些极少数人占了全国40%以上的耕地。这也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是军队缺饷严重。自从明清(包括后金)战争开始之后,大明军队的饷银需求逐年水涨船高。但是朝廷可支用的钱却大幅很少,户部入不敷出,军饷无法保证按时足额发放。这样的军队当然没有战斗力。
题主的想法很好,如果崇祯抄这些王爷的家,那么崇祯瞬间就变成大富翁。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先看一个例子:崇祯的岳父周奎。周奎当上国丈之后仅仅10几年的时间,就聚敛了300万两白银(另外一说是70万两),最后这些钱被李自成搜刮出来了。
以此类推,那些藩王们必定是更有钱。因为藩王地盘比周奎大、积累的时间也比周奎长多了。
我们仅仅进行一个合理推测,仅仅在河南一地的藩王身上,崇祯帝就能找出近3000万两银子。
***设每个藩王家有300万两白银计算,那么,仅仅河南一地就有九位藩王,他们分别是潞王(卫辉)、福王(洛阳,这是大头),以及早先封的周王(开封)、赵王(彰德)、唐王(南阳)、伊王(河南)、郑王(怀庆)、崇王(汝宁)、徽王(钧州);那么,崇祯帝轻松就能得到2700万两白银。再加上其他皇族世袭降级的将军之类的,找出3000万两很容易。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朝,是灭亡于财政枯竭,崇祯皇帝没有钱,无法调动那些骄兵悍将。所以致使明朝空有百万大军,却在帝国最危急的关头,没有一支军队前来勤王救驾。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崇祯皇帝可谓是煞费苦心,有人说那些王爷们这么肥,为什么不去抄了王爷们的家呢?
确实,明朝的王爷经过200多年的积累,都是很有钱的。尤其是崇祯皇帝的那位好叔叔福王,那是相当的有钱,可是你能因为他们有钱就抄他们家吗?总得需要一个借口吧?
这些王爷们,既不谋反,又没有太大的过错,崇祯皇帝找什么借口去抄他们家?借口有经济问题的话,那还不如直接去抄那些官员的家,明末的官员几乎99.99%都是贪官,一查一个准。可是崇祯皇帝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中国古代的皇帝从来就不是为所欲为的,他们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不能随意惩处官员分配,他们的财产,如果他们这样做的话,相信他们会被朝廷上漫天的口水所淹死。
要想查抄一个官员的家,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抄家应该算是君臣二人已经撕破了脸,如果弄到最后,查无实据,那皇帝的脸面应该往哪里搁呢?
而崇祯皇帝恰恰又是一个特别好名的人,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非常有作为青史留名的皇帝,所以他不允许自己的名声尚存在哪怕一点点的污点。这种个性就限制了他的行动,他不敢对大臣们动手,这一点完全不能和当年叱咤风云的9000岁魏忠贤,魏公公相比。
人家魏公公抄的家还少吗?难道每次都有确凿的证据和足够的理由吗?从这点看,人至贱则无敌,这句话还真的有道理,魏忠贤不要脸,就搞到了很多钱,而崇祯皇帝要脸,所以就没有钱。
再者,崇祯皇帝就算要查抄官员的家,也没有人给他干黑活。其实皇帝的很多想法往往并不由皇帝提出,而是借助其他人的嘴来表达出这个意见,皇帝在最后只是顺水推舟而已。然而,崇祯皇帝干了17年天子,竟然没有培养出一个自己的亲信,这和他刻薄寡恩的个性有关。
崇祯皇帝是一个没有担当的皇帝,就拿和满清和谈这件事来说,崇祯皇帝是赞成和满清议和的。可是当事情败露之后,他把这个责任全部推给了兵部尚书,使得这位兵部尚书陈新甲老先生成了替罪羊,挨了那一刀,而崇祯皇帝继续伟光正。
这里涉及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对于明王朝来说,对于崇祯来说,到底谁才是自己人,要抢钱自然不能从自己人手里抢,要从外人手里抢,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供养宗室给明朝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是明朝国力不振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些脑满肠肥的朱姓王爷们,个个富得流油,却不肯拿钱犒赏军队,也不肯捐钱帮着崇祯抵抗外敌,一门心思的关起门来“造小人”,典型的国家蛀虫,但是在崇祯眼里,这些“蛀虫”只要不过问国政,就是最可信赖的自己人,是自己的亲人,抄他们的家怎么可能。
可以说朱元璋是个超级“子孙奴”,父母,兄弟被饿死的惨痛经历,使他在当了皇帝后,为自己的龙子龙孙们制定了极高的供养标准,按照他的设想,只要是他朱家的子孙,就算是最疏远的宗室都会得到奉国中尉的爵位,年奉200担,相当于当时正五品官员的俸禄。
只不过朱家的子孙实在是太能生了,到了明宣宗时期已经很难按照规定给宗室们发工资了。到了明朝中后期,有的宗室已经混的连吃饭都成问题,以至于被活活饿死的了。但是明朝的藩王们还是很有钱的,比如说崇祯时期坐镇在武昌的楚王朱奎华,此人素来贪婪,积金百万。封地在洛阳的福王朱常洵是万历皇帝最喜欢的儿子,光给他结婚万历皇帝就花了30万两白银,朱常洵占有良田两万顷,纵情声色犬马,居然把自己养成了300斤的大胖子。百姓怨声载道。
“谓先帝耗天下以肥(福)王,洛阳富于大内”
老百姓都知道福王比皇帝还要富有,但是在明末崇祯曾经发动官员捐款,也未曾想过让这群肥的流油的亲戚们掏钱。因为对于崇祯来讲,这些藩王只要不想着造反当皇帝,就是好同志,钱是小问题,作为朱氏子孙,富得流油,穷奢极欲本来就是应该的。
崇祯不仅不会抄这些藩王的家捞银子,这些藩王想主动拿钱帮着他分担国事,还要受到他的严厉处罚,藩王参政是明朝政治的大忌,纵情享乐才是朝廷给藩王们安排的“正经工作”。
自从明成祖朱棣造反成功之后,明朝就给藩王制定了异常严苛的行为准则,王爷们平时连王府都不能出,更不准私自结交地方官员,所以藩王就藩,也被称为“藩禁”。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宅在王府里吃喝玩乐,声色犬马。
崇祯时期有位藩王曾愿意出钱劳军,那就是唐王朱聿键。在内忧外患之下,朱聿键救国心切,上疏请勤王,崇祯帝不许,他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行至裕州,巡抚杨绳武上奏,崇祯帝勒令其返回,后朱聿键没有遇到清军,却中途和农民军交手,乱打几阵,互有胜负,之后班师回南阳,但即使朱聿键动机纯粹,仍使当时在位的崇祯帝大怒,冬十一月下部议,废为庶人,派锦衣卫把这位唐王关进凤阳皇室监狱,朱聿键高墙圈禁期间,凤阳守陵太监索贿不得,用墩锁法折磨,朱聿键病苦差点死掉,最后受尽七年折磨才得脱身。
所以在明末,藩王们不肯拿出钱来劳军也不见得全是小气,拿出钱来劳军也有可能被皇帝收拾。拿钱出来有可能被皇帝杀,不拿钱有可能被“乱民”杀,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把钱留着陪葬。
从经济体量上来说,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当时还地处东北的满清***和明朝***都不在一个档次上,明朝手里的江南地区才是国家的财富聚集地,也就是说明朝社会不缺钱,但是由于明朝***的制度缺陷,朝廷没有办法把江南的财富转化为军事力量投放到战场上,即使加税,也不过是肥了经手衙门官员,***得不到最终的“实惠”。
明朝的税收高度依赖于农业税,但是占据国家大量田产的藩王以及官员的土地又是不纳税的,只能不断盘剥原本就不富裕的自耕农,崇祯时期国家多事,加征“辽饷”,“剿饷”,“练饷”,一遍又一遍的刮地皮,逼得得百姓没有丝毫活路,于是纷纷揭竿而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峻县社会保险服务局领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天峻县社会保险服务局领导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