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使用过粮票吗?你和粮票有哪些故事?
感谢提问,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粮票,一个时代的记录,***经济时期,定量供应粮食制品的购买凭证之一,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还在使用。
现在想起来,如若眼前,作为时代的经历,有种亲切感的回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经济粮食供应办法说起,我记得从儿童期开始,到小学、中学、高中都有各自不同的供应标准,
城市居民以干部、工人区别,而工人又细分为轻体力、重体力的供应标准。身在异地可凭供应地换发的粮票购买粮食。
粮票主要有“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有些省份的“地方粮票”又分省辖专区(如今的省辖市)所在地的“××市粮票”。省与省之间的粮票使用,必须得“全国粮票”,这个时期的“全国粮票”是很难换取的。
由于水土气候关系,我母亲长时期回山东疗养,这个时期父亲远在干校,于是她们的粮票都是我给办理的,我知道地方粮票与全国粮票换取的麻烦,而且每个月都要换取,好在后来调到学校工作,以后粮票换取,都有粮食系统的学生家长帮我解决,所以说,地方粮票与全国粮票换取虽然麻烦,对我来说还不算问题。
八十年代的粮票可是大事。如果一个人出生后没有粮食关系也就是供应粮,不管你是否有钱是买不到吃的,钱与粮票是不可分割的。粮票分全国通用与地方粮票二种,当年有一句话说“全国粮票通用”来形容这个人的能力大哪里都行的意思。地方粮票是在指定的范围之内使用。与全国粮票含金量不一样,全国粮票还含有油量供应指标,也是我们经常出差的人必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八十年代粮票绝对属于有价证券,在***上流通,价格随行就市。
我们单位有个为本单位服务的综合商店,同时负责大家的每月粮食供应,有一次存放在保险柜中的粮票十余万斤被盗。当年属于特大案件,市公安局组织刑侦人员对此案件进行侦查。与商店有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全部谈话询问,经过十余天的调查一名搬运货物的临时工定为重点人,经过几天的审询他就是不承认是他所为。要让“神不知除非己莫为”这句话一点不***,有一放羊🐑人在他的家中院墙外存放的玉米杆处放羊时,羊在吃干玉米叶子露出了一个红色塑料袋包装袋子。放羊人打开查看发现里面有很多的粮票,立即报告了派出所。这边技术鉴定工作也有了进展,经进行重点审询他交待了是自己所为。在嫌疑人的院子里的柴草垛中又收起一部分脏物,证据确凿他被***判处***十年。
问:你使用过粮票吗?你和粮票有哪些故事?
粮票在中国流通四十多年,到一九九三年结束流通,一九九三年年龄十七八岁的人应该都使用过或接触过粮票,那就是一九七五年之前出生的人应该都接触过粮票,我是五六年的猴,当然使用过粮票了。
我是河北省人,家乡距天津十几公里,使用过的粮票有三种,全国粮票,河北省地方粮票和天津市地方粮票,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天津粮票。
八十年代之前,用天津粮票在天津市吃天津包子,花一块五毛钱和一斤粮票就能吃三十个天津包子。如果买糟子糕,一盒槽子糕是二斤,花两块四毛钱加一斤二两粮票就能买桂顺斋的一盒二斤槽子糕。
河北省的农村人是怎么获得天津粮票的?那就是用自己产的瓜果蔬菜换来的。距天津市近,队里分的和后来分开地自己种的西瓜和黄爪豆角韭菜,还有葫萝卜山芋等,用笨车大铁驴自行车驮进市里,串胡同去卖,人家跟我们叫"倒腾鬼子″,有的市里人粮票吃不完,买倒腾鬼子的瓜果蔬菜就用多余的粮票来换,粮票的价格大约一斤折两毛到两毛五,如果一个西瓜五斤卖五毛,就可以用二斤到二斤半粮票来换。不仅管换粮票,劳动布的劳保衣服也能换,我还用五个西瓜换来一件帆布刷胶的雨衣呢,那都是厂里发的劳保服。
到现在,我还有二斤没有花完的粮票呢,有收藏价值的。
我用过粮票,不论到哪里都要带上全国通用粮票,不然就不能吃饭。到机关单位食堂吃饭要交粮票,到饭店吃饭也得交粮票。在省内可以用省内粮票。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粮票还在使用。当时人们都非常重视粮食,把粮票看的比钱重要。
要是说起粮票,那可全部都是农民的血和泪印制成的,当时农民看着城里面的市民吃着长长的白面捞面条,和白白的馒头,我说句丢人的真心良心话,确实是眼看着眼馋的不想离开,嘴馋的口水流多大一片,心中是五味杂陈什么滋味都有。这可是我们亲手生产的,可是农民连半两粮票都无有。这才是我从1949到1980年以前的真实故事。
新中国成立以后完全是一穷二白,当时全国只有四亿五千万人口,还完全处于饥饿环境中。我地还是平原小麦亩产只有五六十斤,这就是当时人们忍受饥饿的原因。因为当时我国的工业落后的连一个铁钉都不会制造。因为工业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党中央***为了尽快的发展我国的工业,首先需要解决发展工业上工人的吃饱饭大问题,只有让这些工业上的工人先吃饱了饭,才能够去稳定搞工业生产。可是当时国内又缺乏粮食供应,***犹号召农业农民先无私把生产出来的粮食,基本上全部供应给工业战线上的工人和市民吃。
就是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全部供应给工人和市民吃,也是不能够彻底滿足工人和市民的需求。国家就给工人和市民制定了吃粮食的标准。重工业体力劳动者是每月四十五斤,一般的是三十斤左右。就是用印制的粮票每月购买大米白面。可是做为直接种地生产粮食的农民,全部就是靠吃糠咽菜和地瓜忍受着饥,还得去干那比工人重工业还重的国家建设工程。可是做为生产粮食的农民,一年农民才能够分配到十几斤小麦,折面粉连市民最低标准的三十分之一都不到。
从1949年到1980年这三十年中,农民还得承担着国家的主要工程重体力劳动,和农田基本建设大搞农业翻身仗。农民用了三十年在农业上的艰苦奋斗,和农业科学家们研究的高产粮种成功,和化肥的投产,到了八十年代,我国人口已经达到了九亿人口,使人口增长翻了一翻,可是由于粮食亩产已经达到了六七百斤,全国人们才吃饱了饭,全国逐步取消了凭粮票购买面粉的凭证。可是做为粮票来说,那全部都是农民的血汗印制成的,才为我国的快速建设铺平了道路,才使现在的一部分彻底过上了幸福生活。粮票对农民来说现在不提还好,提起粮票内心全部都是伤心的泪水,还被现在有的人处处为难和刁难。这就是粮票对我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