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退休金的古代人,怎样养老呢?
古代社会中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占的比重先对来说是比较大的,毕竟统治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是希望底层劳动人民积极从事农业。
那么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养老的呢?
毫无疑问,在中国传统中一直是以“百善孝为先”而执行的养老,以“忠”“善”来评价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不然怎么都喜欢拜关二爷呢。这也是国家积极推行的。
那么养老问题自然而然就落在了子女身上,况且古代每个家庭为了生产力尽可能的生孩子,到老了,也能有足够多的资金来养活他们,就像现在的许多家庭一样,没有退休金的父母们都是或多或少由子女抚养的。
所以在中国人情社会中,孝 就是要子女要为父母养老送终。不然怎么会有“养儿防老”这样的说法呢。
***加载中...
古代人养老方式肯定是最传统的养儿防老,在古代,年龄大了肯定要靠子女养,并且古时候人到70古来稀,古人的寿命也没有现代人这么长,但是主要还是靠养儿防老。
首先,养儿防老。这话现在看起来是糟粕,在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确是极其正常的行为。因为大多数男性在体力方面普遍优于女性,这个是生理因素。在农耕主要依靠人力的时候,有儿子意味着有相对够的生产力。也意味着起码有人把地种好,能有粮食吃。这对于基本劳动力渐渐丧失的老人来说,是养老最好的依靠了。
其次,家族中“主系家”养老。这个“主系家”大概是指侄儿辈。也就是老人兄弟的儿子。在有些地方,倘若老人没有儿子或者儿子早死,老人是跟着自己侄儿的。能干活的时候给侄儿家干活,不能干活的时候,侄儿家要负责养老。
第三,村里其他家族成员养。有些地方比较富裕,对于没有子女的老人,会建类似养老院的地方。每户给匀点口粮养着。
第四,地方***养老。地方***也有类似养老院的地方。
在古代社会,国家对于个别官员有接班的(受封的官员,可以世袭俸禄,还有中央大官可以回家告老还乡的官员,唱戏称呼(员外)这样官员可有百亩良田,回家养老)。一般小官没有良田。一般情况下自已有钱,不需良田。在城市官员经商维持生活。